EP5. 後疫情時代的局勢動盪與機會

「培養適應變局的環境與能力,比任何臨時應變措施更為重要。」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


前言

哈囉大家,歡迎來到EP5. 後疫情時代的局勢動盪與機會,這次要跟各位聊聊的是《孫主任的經濟筆記》這本書。現在是2022年2月,也是年節尾了,在過去2020與2021年,我們都在見證著歷史的發生。比如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肆虐、台股一萬八千點成為常態、特斯拉的電動車橫掃全球、加密貨幣成為顯學、NFT的暴富傳奇等等。

一直到本文撰寫的當下,新冠肺炎的變種Omicron還在全世界各地流竄。我們的生活不斷被迫改變,新冠肺炎讓我們對居家上班(WFH)習以為常、讓運輸產業興盛、Uber Eats的App出現在每個人的手機裡。

「這世界永恆不變的真理就是變。」

靜下心來思考,會發現其實周遭的環境在瘋狂變化、原有的生活習慣也瘋狂變化,幾乎可以說2021是近幾年的最大的轉捩點,彷彿所有催化劑都被添加在這一年。

但這些事情是怎麼兜在一起的?什麼是總體經濟(Macroeconomics)?這些事件的背後是如何串接在一起,造成整體的經濟局勢變化?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正是一本解答這些變化的書,書中的內容淺顯易懂,你會發現很多名詞是國高中學公民課的時候常聽到的詞彙,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後,你會發現這些最基本的名詞正是用以解釋複雜局勢最有力的工具。

接下來我會分享幾個書中我覺得有趣而且重要的觀點,以及我自己的觀察,帶大家一起看看後疫情時代所帶來的動盪以及潛藏的可能性!

在這兩年,我們共有的經驗絕對包含了「五倍、三倍券」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在苦悶疫情下為數不多感到快樂的時刻吧。但為什麼台灣、或者美國、甚至全世界,都在相繼推出刺激消費與振興經濟的政策呢?

這其實是因為,總體經濟的成長其實非常仰賴「消費」這個行為。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幾年就算疫情來襲,股票、物價還是持續上漲,這是由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各國因應疫情所推出的撒幣政策,都是為了避免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這種經濟衝擊源自於疫情容易導致人們恐慌情緒升高,導致對未來悲觀而縮減目前的消費,進而讓消費品公司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倒閉,最後產生一連串的市場崩跌。因此在疫情爆發初期,儘管當時的經濟情勢看似不錯,但各國還是相繼出台相關的預防策略,也才讓我們在疫情時代下,還是能見到市場依舊繁榮的狀態。

在這一波疫情的影響下,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許多產業的更迭。比如熱銷產品變成:遠端通訊產品、筆電、耳機、麥克風等等,企業用的遠距通訊軟體如Google Meet、Slack、Zoom也都被各大公司採用。

而為了解決待在家的食宿問題,外送行業與電商平台也隨之蓬勃發展。進而促使傳統零售業者進行轉型。但叫了外送要如何支付費用呢?總不能都用現金吧,多麻煩!所以電子支付這一塊也逐漸被重視。

反觀像是諸多服務業,咖啡廳、餐廳等,有些無法支撐下去只好選擇歇業;或者是百貨業的業績大不如往。

綜觀這些產業更迭,其實都是疫情息息相關。新冠肺炎轉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是非常快速的改變,因此在這個時代下,如何快速因應這些轉變,是未來企業與產品設計者所需要考量的因素。

談完疫情後,來看看從2018年燒到現在的中美貿易戰吧。先從「美國貿易戰」的過往歷史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大國角力都會是小國發展的機會,像是過去美國對日本發動的貿易戰,導致韓國三星、台灣台積電的崛起,也讓各種產業的供應鏈分散到全世界,甚至促使現在台灣的台積電佔全世界晶片供應約80%以上,幾乎可以說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

而美日貿易戰導致的分散供應鏈,也讓中國採行過去亞洲四小龍的策略,全力發展勞力密集的產業,比如紡織服裝、玩具、塑膠、家具等等產業,最終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這個過程也讓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公司失去競爭力,從而導致美國失去了自主製造低端產品能力。

拉回到中美貿易戰,這次的貿易戰起因還是源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過大,幾乎達到每年一千億美金的缺口,因此美國決心要反制中國。全世界的局勢基本上都會看這兩大國角力的結果,而發生不同的變化。

美國的角度來看,美國掌握了尖端科技;而以中國的角度來看,中國掌握了原物料與產品整合。但其實兩個國家的貿易關係早已密不可分,大部分的產業鏈以及供應鏈都互相影響著。

而若是未來越演越烈,導致中美貿易脫鉤,書中也提及有可能的影響:

  1. 飛機製造與空運損失上百億的利潤。
  2. 半導體產業促使中國自給自足,同時造成就業人口失業。
  3. 化學原物料無法出口到中國,潛在的利潤損失,以及低成本頁岩油的優勢不存。
  4. 醫療器材產業,中國落入其他競爭對手手中。

因此未來的局勢變化,還是端看這兩個世界強權透過何種方式解決目前遇到的中美貿易問題。

就讓我們繼續觀察吧!

談到科技,現代與十年前可以說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差別。現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Google、Meta(Facebook)、Amazon、Apple這四間公司的產品,他們幾乎可以說是尖端科技的集合體,但是他們也是控制全球人類的可怕怪獸。

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蘋果、沒有Google、沒有Instagram,我們短期內很難找到良好的替代品,我們的生活會瞬間變得不方便起來。可是這只是一般使用者的體驗,若是以廣告為例,大概會有一半以上靠Google廣告維生的公司倒閉;依靠亞馬遜電商維生的自營品牌,也會瞬間難以為繼吧。

上述這四間科技公司的市值總合約略等於全美前30大金融業的市值。是的。這四間科技公司可以說是龐大無比的大怪獸,但是他們崛起的時間遠遠短於一些老牌大公司。

為什麼需要特別提及這四間超大型公司呢?主要是因為,當一間公司足以壟斷整個行業與產業的發展時,問題會比想像中的大。比如說Google不斷併購小型的廣告演算法公司,若是不同意併購,就有可能人才被瘋狂挖角導致技術流失,進而因大公司的規模效應,導致原先的市場份額被壓縮,最終消失;再來是目前我們所用的所有軟體、產品,這些存放上去的照片、影片、個人資料,你知道都到哪去了嗎?

由於Chow本身現職為工程師,所以很清楚在現在這個大數據時代,資料就是最好的貨幣,不管是行為資料、個人資料,都有可能會被拿去進行分析、販售,也就是說,我們無意間的行為,都只是在幫助這間公司賺進更多的鈔票,而我們卻渾然不自知。

長久以往,這些公司將不再是科技公司,而是一個實質的科技帝國。在經濟與政治層面上的影響也會變得相當深遠,經濟上,可能透過各種方法來規避稅法,例如亞馬遜的市值遠超沃瑪爾,每年營收也高於沃瑪爾,但納稅後才發現,亞馬遜只繳了140億美金,然而沃瑪爾卻需要幾交640億美金!政治上,則有可能透過自身的影響力來改變政策走向,讓市場更趨於少數利益者。

因此在國際局勢上,這些大型公司與各國政府間的主導權競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勢必會影響諸多政策與產業的變動。在分析世界局勢時,也不妨多關注這些科技巨頭的動向,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喔!

其實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一度有想要棄讀的念頭,原因是在前段闡述的內容過於零碎與簡易。但是就如同倒吃甘蔗,閱讀到中後段時,看到作者對於歐盟、東亞、美國等等全球各個經濟實體的分析,瞬間感到興奮不已。也才知道其實前面的內容僅是為了做後面分析的鋪墊,也讓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透過簡易的方法來闡述複雜的政經關係。

另外讓Chow覺得很有趣,也覺得收穫最大的一點是,現在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一個一個事件,其實並非是單純的因果關係,而是相互導致的結果。若是能夠看懂這些事件發生的背後原因,裡頭還是蘊藏著相當多的機會。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說,現在的政經局勢跟我完全沒關係啊,生活還是要繼續過。但若是能夠串聯起這些不同的事件進行分析,稍稍判讀現在的局勢,不管在投資、工作、生活上都會有顯著的幫助。

例如英國2035年前,就要全面禁止燃油車的消息。這個消息乍看之下沒有什麼影響,但事實上是,你會開始思考,那麼下一個趨勢會是什麼?

答案也很簡單,就是電動車。而目前電動車的龍頭是特斯拉,那你就會知道,或許下一次股票可以投資在特斯拉上。

又或者是各國相繼針對加密貨幣做出限制,那你就會知道,當加密貨幣納入法制體系範圍後,有可能會改變你未來的支付方式,也可以讓你在歷史的那一刻來臨時,做好足夠的準備。

書中有一句話引用了已故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先生的話:

「培養適應變局的環境與能力,比任何臨時應變措施更為重要。」

這句話是我今天最希望各位帶走的Takeaway,也是我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在動盪的時局之下,最重要的永遠是自身的能力,隨時適應、隨時提升自己的能力,比起遇到麻煩上門後才再找解決方法,還要來的更實際。

今天就聊到這囉,我們下一本書再見!

「獨特的想法與深刻的思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我是Chow,愛看書的鬆獅,我們下次見囉!

  • 中文書名:孫主任的經濟筆記
  • 作者:孫明德, 溫怡玲
  •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1/12/1

書籍連結